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攀登
日期:2023-01-02 10:58:28  浏览量:72

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攀登

李勤华

 

 

我想与大家讨论一个问题,一个很多人可能不太理解的问题:一个老师,一个小学老师,一所学校,一所小学校,教小学,知识与能力还不够吗?为什么还需要不断攀登,努力地站在前沿?

2010年,参加工作的第10个年头,我就评到了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在欣喜之余,我又有点担心:苏州市学科带头人,这,不是我的专业发展天花板吗?朋友们也说:你可以了,你走得很快了,可以歇一歇了。

当然,我一如既往,努力地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教书育人。但,总觉得我还不够,我看不到前面的那座山!在忙忙碌碌中,我开始迷茫了,困惑了,我们的教学究竟应该朝着何方前行?我真的可以“歇下来”吗?

2017年初夏,我看到了前面的那座山,那座山的名字叫“评价”。

那年,我第一次听张校长给我们完整讲解“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的课程原理;我参加了集团举办的“第一届课程领导力研修班”;我开始深度接触表现性评价、教学评一致性,我参加斯坦福大学关于评价的慕课学习,我跟着崔允漷教授、周文叶教授学习评价理论、评价技术,我确立了“评价”为主题的省级课题——我从来没有这样真切地感受到前沿理论与课堂现场不离不弃,紧紧相依。

我不计成本地全身心投入其中。一件件成果在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中诞生,我主持的成果居然也能拿到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我研究的课题居然也能获省教育科研二等奖,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自己的眼界打开、思维更新,孩子们在课堂上呈现出让人惊喜的成长,我再次发现了攀登的意义——一个教师,如果不能不断攀登教育的高峰,那么这间教室也将失去教育的高度。

我们的团队在一起翻山越岭。202112月,正高级教师,省特级教师,殊荣接踵而至,当我登上这座山的时候,我知道,是团队的攀登造就了攀登中的我,我只是团队一个代表。这次,我似乎更有一些淡定了,我在思考:我,我们,下一座山是什么?

20224月,新课标出来了,我们惊喜地发现,已经做了五年的研究“教学评一致性”,居然就是新课标的重要倡导。我们已经走在前面了!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慢下脚步?

从一所学校、到一个区域、到全国,我的视野已经打开了,责任也已变大了,我看到身边的同行者匆匆的步履,我看到了上海的努力、浙江的探索、山东的实践、广东的开拓……我们怎样能慢下来,大家都已经再次出发了,我们还在等什么?

做一个教师,带一个班级;做一个管理者,带一群老师,如果我们看不到前面更高的山,如果我们不去登前面那个更高的峰,那么,我们的团队就会缺少高度,我们就会落伍于时代;我们一直抱着“吃老本”的思维,那么我们交到孩子手中的,可能只是一张“旧船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