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能“观”和会“听”
日期:2022-12-15 10:57:16  浏览量:119


    进入实小集团工作如今已是第三个年头,虽没有了刚入职时的手足无措,但我头脑中的那根弦却始终不敢放松。当一名小学教师,在外行人看来,并不是一件很有技术含量的事,然而真正身处这个岗位才能深刻体会到,要想将工作的千头万绪捋个明白,着实不是件易事。人们常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能“观”和会“听”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两样不可或缺的法宝。

 教研的“观”与“听”

   经历了研究生毕业论文的洗礼,我内心自信地以为,工作后的教研于我而言一定不在话下,小学的知识那么简单易懂,教研又能复杂到哪里去?然而,当一场场校内外的教研培训接踵而至,我的内心却暗暗慌张了起来——我以前的理论知识储备简直无异于纸上谈兵。不扎根于真实的课堂教学,所有看似“高大上”的理论,都不过是空中楼阁。“学历案”“教学评一致性”“情境教学模式”……专家学者们所提出的概念,每每令我眼前一亮,我认真听着专家的详尽阐释,奋笔疾书记录着所有核心要点,同时内心也苦苦思索——这些概念究竟该如何化用到我的课堂?

   无数次的摸索让我渐渐明白,专家引领并不是一线教师教研的终点,而是将我们引上教研之路的起点。“听懂”只是我们成功迈出的第一步,“观懂”才是量变到质变的关键!

   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与其他一些同事一起,多次外出观摩各地名师的公开课,不同的教学理念,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的生源基础,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课堂样态,让我这样刚刚踏上讲台的“小白”大开眼界。犹记得一位老师在上《动物王国开大会》这堂课时,运用多种方法建立起生动的教学情境,自己化身为帮老虎传达通知的狗熊,因多次失败的通知而请求其他小动物(学生)的帮助,一年级的孩子们极其热心,纷纷指出狗熊的错误所在,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便习得了写好一则“通知”的要点。名师的成功示范让我不禁跃跃欲试,从模仿开始,到自我思索,再到大胆创新,我慢慢发现,当自己真正地投入课堂,所有的思考便从笔尖自然流出,教研随即便悄然展开了……

 教学的“观”与“听”

   如何真正地深入课堂?我曾天真地以为,让语文课堂活跃、热闹起来,我便算是执教了一堂成功的课。然而,在入职后的第一个月,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来听了我的一堂新教师亮相课,她所说的一句话却让我无言以对——你知道吗?在你讲到教学重难点的时候,最后排的两个男生一直在玩自己的铅笔,你有注意到吗?的确,那时我正讲得慷慨激昂,自以为精准地把控着课堂节奏,完美地串联起每一个教学环节,沉浸在自己的教学逻辑里,却没有注意到学生的细微动作,忽略了这堂课教学的实效。

   此后,课堂上,我常通过观察学生细微的表情变化来推测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程度,课下,我也会坐在讲台后的椅子上,默默观察学生之间的相处情况,甚至每个孩子的性格特征。久而久之,我对课堂的把控能力越来越自如,一旦发现学生有走神现象,便能立刻通过及时的提醒或有趣的话题将他们的注意力重新拉回课堂。

   众所周知,语文学习有一定的主观性,总是给学生设定所谓的“标准答案”是大忌。有一次,在讲授《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我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觉得青蛙和小鸟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学生的回答基本都在我的预料之中——青蛙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小鸟能全面地看待事物……在我准备总结之时,一位平时有些调皮的男生弱弱地说了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学生纷纷感到诧异,但我也引导大家不妨先听听他的观点。这位男生说:“老师,我觉得不能总是批评青蛙,如果小鸟能飞到井底,从青蛙的视角望望天空,它就知道,青蛙其实并没有说谎呀,它看到的天空就是那样的。”听了这番话,其他同学纷纷表示赞同,我暗暗感叹,孩子的智慧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

   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每一天,我都在用心地“观”和“听”,教学本领也在无形中慢慢增长,实小集团是一片用爱心和细心涵养的育人沃土,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是“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积极生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