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精神成长,需要高品位阅读的滋养;教师专业发展,需要经典教育专著的引领。3月6日下午,苏州湾实小举行了“阅读悦享,积极生长”主题读书沙龙,苏州湾实验小学教科室副主任陆月红主持活动。
苏州湾实验小学副校长徐莉同新教师们围坐在一起,在愉悦的氛围中分享交流郭华教授新书——《教学的模样》。大家围绕本书第六辑的三个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畅谈自己的所读所悟、所思所想。
01 关于“公开课”和“日常课”,你怎么看?
各位老师就“公开课”和“日常课”的区别分享了自己的理解。公开课和日常课是两条道上的车,公开课传达的是一种教学理念,能够展示教师的亮点与问题,而日常课则是点滴积累,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环节。
杨璐:公开课与日常课相辅相成,又彼此独立。日常课打磨教师的教学机智,一次次日常课为公开课打好坚实的基础,公开课可以展现教师教学技能的成熟,通过公开课可以打造提升教师素质,促进专业素质发展。
陈妮:公开课更多需要注重学生的生成,强调把更多的话语交还给学生。学生的思维千变万化,因此公开课更需要及时抓住学生的闪光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常规课中锻炼自己的反应思维。然而,不论是日常课还是公开课,教师都要熟透教材,了解课程要求大纲,明确学生需求。
李秋怡:上好日常课是上好公开课的基础。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重点难点、教学基本结构等方面,公开课与日常课的要求是基本一致的。不论是日常课还是公开课,教师都必需以教材为蓝本、以课程计划为依据、以同学学情为基础,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教法与学法。
王云莲:
02 如何看待教师的研究?
教育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师必须基于他对教学实践的判断和深思做出决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审慎的、理智的安排。通过研究不仅能增进教师对有效教学的认识,扩展教师对新思想新方法的运用,而且更能增进教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关注和了解。
米娟:任何一项工作,没有研究都只能简单的重复,而无法创新与创造,教育工作更是如此。一位教育工作者有没有自己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有没有自己对教育的个人见解,有没有自己对改进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的孜孜追求,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是区分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分水岭。
吴园:教育教学是培养人的工作,其间充满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以解决问题。郭华教授提出,教师不仅要知道什么内容“需要教”,更要了解什么内容“不需要教的”,这种对文本内容的深层解读就是一种研究。从理解文本,到研究教法,每一个点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唯有不断研究,教师才能获得成长。
白春燕:教师通过教研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首先要关注学生对学科的学习,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基于学科,超越学科,基于学段,超越学段。组建团队,形成教研共同体,形成研究问题的氛围。
沈洋:书中说到教师会认为“研究是教育专家的事,教师的本职就是教好课”,可是实践到课堂中,发现之前大学里学到的教育专家的研究结论对我的课堂未必适用,反而老师们提供的经验方法更是有效,所以我认为教师们自己发起和参与的研究是非常具有实践意义和价值的。
03 青年教师应该怎么做教研?
新教师们也就“青年教师怎么做教研”分享了自己的阅读感悟。教学研究是教师深耕课堂教学、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教学研究要扎根课堂,不能脱离教育教学实际。
苗会林:好课燎原的教研秘密“好课多磨”;教研要用心;教研活动要有料有趣能提气;教研要“以课为本”。
顾林琳:青年教师做教研最重要的是克服对教研高不可攀的心理。先从最主要的三件事开始:1.写好一篇精读课标、教材的心得;2。写好一堂详实的教案;3。写好一个完整的教学课例做起,也就找到了教研的起点和方向。
李佳姮:青年教师可以从四方面入手做好教学研究,1、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结合教育热点,找准研究方向和问;2、基于课堂和学生,注重真实的数据收集;3.从多角度剖析问题;4.坚持及时的课堂反思与总结。
读书沙龙现场热烈的气氛感染着每一个参与者,徐莉副校长为各位新教师赠书,一本新书——《怎样做好小学老师》,希望能为新老师的教学成长答疑解难,指明方向。徐莉副校长为青年教师们在这次读书沙龙中的精彩发言感到欣喜,并就“就青年教师做教研”这一话题,和各位新教师分享了经验,勉励大家要以教科研的思维方式去读书、感悟,在上好课之外还要写好一篇文章,从周思做起,记录教学反思,并在实践中积极践行,以获得自身成长。
欲求教好书,先做读书人。阅读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让我们一路与书同行,让书香为伴,智慧育人,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